点击上方蓝字  关注我们

追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融合——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

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    郑桂华

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“文学阅读与写作”学习任务群,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,首先要明确单元人文主题“青春的价值”的学习价值。人生价值是每个人在不同生命时期或多或少都会思考的,也应该思考的问题。高一新生刚经历过人生第一个分水岭——中考,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虽然未必深入,但是一定在初三毕业典礼、接到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等时刻,有比较强烈的情感体验。 

教材对本单元学习目标有多个方面的要求,一是价值观念方面的学习目标,即单元导语中“学习本单元,可从‘青春的价值’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,并结合自己的体验,敞开心扉,追寻理想,拥抱未来”;二是关键能力方面的目标,如“学习从语言、形象、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,获得审美体验”等。设计本单元教学要将两方面的目标融合,围绕人文主题“青春的价值”设计单元学习核心任务。 

本单元设计围绕核心任务组织四个学习环节,其中共有七个学习任务,引导学生建构结构化的学习经验。学生借助典范的学习资源与持续的学习评价,在阅读与鉴赏、表达与交流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更好的语言品质,提升精神境界。本设计只是一种设想,任务偏多,实际教学中需要删改,此外,教学还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。 

一、任务框架

二、学习过程

环节一   回顾·分享:我是一个怎样的青年?(1课时)

任务 1:回顾成长历程,认识自己,尝试回答 “我是一个怎样的青年”这个问题。 

(1)回忆那些触动你心灵的文学作品,完成下面的任务清单,如表1所示:

(2)根据你获得这些作品的途径等不同维度, 参考图1尝试进行更多分类,将上表中的序号填入。

(3)从上述回顾与梳理中,你对自己文学作品的阅读趣味有哪些感受与思考?与你学习小组的伙伴分享自己的整理与发现,感受每个人文学阅读趣味的同与异,注意分享各人的独特之处。 

(4)阅读只能反映一个人部分的精神生活,对现实世界的观察、感受与思考则更直接地反映这个人的精神面貌。可以借助以下问题唤醒你的回忆: 

①三年前你进入中学学习,那时你想象过你现在的生活场景吗? 

②你是否预测过自己进入这所高中就读? 

③你想象过高中老师与同学的形象吗? 

④初中三年里,你满意或不满意自己做的事 情有哪些? 

⑤九年前,你开始读小学了,那时你对小学生活、中学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等有哪些设想?

⑥六年后,你从这所小学毕业了,你对它的情感有哪些? 

……

(5)回顾与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是一件既幸福又痛苦的事情,为自己的精神面貌、人生追求、阅读趣味等画个像,尝试回答“我是一个怎样的青年”这个问题。你可以选择下面一种形式,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。作品可以在班级墙报、微信公众号、班级网页等展示交流。 

①创作一首小诗 

②画一幅漫画 

③创作一篇散文/小传/小说 

④写一首歌 

⑤做一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 

⑥制作一个微视频 

…… 

说明: 

该任务第一个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文学阅读经历,阅读一本本文学作品就是种下一颗颗种子,未来可能会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;文学阅读也是一面镜子,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。如果学生基础好,有文学创作的经验,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方面的分享活动。 

文学阅读与写作是丰富人的心灵、提升人的境界品质的精神活动,但也有一些学生在这方面投入很少,甚至没有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经历,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。人这一生难免会遇到小的挫折或大的苦难,这时候很难完全靠个人走出来,往往需要外界的帮助,而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就是一个成本很低、效益很高的活动。 

第二个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九年的学习经历,重在整理自己在每个人生阶段开始时的期待和结束时的反思。有期待,往往就会有规划有行动;有反思,常常就会有总结有改进。做一个自觉成长的人,这是一辈子都需要学习的。 

(1)(2)(5)三个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外独立做,根据学情具体安排学习进程。 

在学生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,教师要注意尊重他们个人的隐私权。有些学生比较敏感、比较内向,未必愿意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,教师要接纳这些学生,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写在日记里,唤醒与激励是这个环节教学的关键。 

环节二   研读·发现:他们是怎样的青年?(4课时)

第 2—3 课时

任务 2:通读本单元五首诗歌、两篇小说,感受不同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追求。 

(1)朗读《沁园春·长沙》等五首诗歌,体会这些诗歌传递的情感,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你的感受。 

(2)细读这五首诗歌,并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意蕴。从诗歌意蕴的显与隐这个角度将诗歌排序,你还可以从诗歌意蕴的多元理解等角度给五首诗歌排序。与同学分享你的排序和依据。

(3)尝试将这五首诗歌分组,探究分类的多种可能性,再借助分类更好地帮助我们读懂诗歌的意蕴。 

例如,将《沁园春·长沙》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《峨日朵雪峰之侧》分为甲组,《红烛》《致云雀》分为乙组,是否会帮助我们寻找到打开诗歌意蕴之门的钥匙? 

(4)五首诗歌创作时间不同,作者创作这些诗歌的年龄不同,大致情况如表 2 所示。再查找资料,用简短的一两句话描述“诗人处境”。

24 岁的闻一多写下了《红烛》,27 岁的郭沫若写下了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,两位诗人都大量运用感叹词、感叹句和短句等语言形式,彰显出他们蓬勃的青春力量。

《峨日朵雪峰之侧》初稿可能是什么样的?47岁的昌耀修改了哪些内容?尝试做一些推测。现实生活中,他选择一直生活在青海,结合这首诗,你理解他的选择吗? 

借助上面的信息,你对这五首诗歌有哪些新的理解?关于“青春”的内涵,你会怎样阐述?

说明: 

该任务旨在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、文本细读、群文关联等阅读策略,感受、鉴赏这五首经典之作的魅力,理解不同诗人对青春价值的思考。 

(1)重在整体感知,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真实的、独特的阅读体验,不要求统一答案,对标签式的回答要适当启发引导。学生的感受应该是丰富多彩的。 

(2)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的公共性/独特性、简单/复杂,以及核心意象/辅助意象等多个角度,解读诗歌意蕴。相对而言,《峨日朵雪峰之侧》《致云雀》的意象的独特性更突出,诗歌意蕴更隐晦更复杂。《致云雀》诗歌篇幅长,涉及的意象更多,理解起来更难。《红烛》虽然古为今用,独开一路,赋予红烛新的象征,但是“矛盾!”“冲突!”“也救出他们的灵魂”“也捣破他们的监狱!”等意思都很鲜明,语意显豁。从诗意的显与隐来看,大概可以这样排序:《沁园春·长沙》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《红烛》《峨日朵雪峰之侧》《致云雀》;从诗歌理解的多元这一角度来看,大概可以这样排序:《沁园春·长沙》《红烛》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《峨日朵雪峰之侧》《致云雀》。排序也不求统一的答案,大致符合上述原则即可。 

(3)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诗歌有不同亚类。如《红烛》《致云雀》属于借物抒情,都有一个象征体,其他三首诗中都有明确的抒情主人公“我/我们”。还可以将五首诗分为三组:《沁园春·长沙》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》《红烛》为一组,《峨日朵雪峰之侧》与《致云雀》各独立为一组,这是依据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、诗歌主题来分组的,这样的分类对理解诗作也有帮助。 

(4)旨在知人论世,更好把握不同诗人在不同时代、不同地域对青春价值、人生追求的思考。例如昌耀对诗作的修改、对生活的选择,多少会触动学生理解诗歌最后一层意思,体会“在锈蚀的岩壁,/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/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/快慰”中诗人对无力攀 登到高峰的新思考。 

第 4—5 课时 

任务3:阅读两篇小说,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年轻女性的转变。 

(1)阅读《百合花》《哦,香雪》,读完请列出小说中出现的人物。 

《百合花》中的人物:

《哦,香雪》中的人物:

从以上列出的人物中,你可以发现有些人物没有确定的姓名,人们往往以身份称呼他(她),这带给你什么感觉?有的人物的称呼还多有变化,例如“通讯员”。作者应该是有意为之,你觉得作者这样塑造人物的目的是什么? 

(2)香雪、新媳妇在小说中都有明显的变化,梳理她们变化的过程,分析她们变化的原因。想一想,如果你在那样的处境中,你会怎样处理那些突发事件? 

(3)《哦,香雪》中有不少标志个人身份及其价值追求的物品或生活细节,如“火车”“塑料铅笔盒”;《百合花》中也有这样的物品或生活细节。试着找出一些来,理解不同人面对这些物品或生活细节时的态度。 

(4)选择一个打动你的人物,写一段话或一首诗,向陌生的同龄人介绍她(他),旨在激发同龄人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。 

说明: 

该任务旨在让学生研读两篇小说,把握人物形象,理解普通人对生活的态度,从而思考青春价值,作出选择。 

这两篇小说的抒情意味比较强,小说并没有多少曲折的情节,但是两位女作家的笔触极为细腻,白描能力很强,几笔勾画就传神写出“新媳妇”“小战士”“我”与“香雪”“凤娇”“女同学”等人的形象。借助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把握,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旨。 

(1)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家在塑造人物时很多创造性的表达,如人物姓名或称呼,阅读小说时可以抓住姓名、称呼等体会人物心理,把握人物形象。例如,《百合花》中“我”对通讯员的称呼就有“通讯员”“同乡”“小同乡”“小伙儿”,最后称他为“青年人”。这些称呼有指向当下的身份——通讯员,有指向情感联系——“同乡”“小同乡”,有指向生命力的表征——“小伙儿”,还有指向生命阶段——“青年人”,称呼变化的过程是“我”对通讯员情感变化的过程,表达了“我”对于通讯员这样一类青年人的礼赞。《哦,香雪》中的“女同学”这群人,是一类人的代表,叫什么名字不重要,重要的是很多学校、很多单位都有这么一类人,为塑料铅笔盒、为多吃一顿饭洋洋自得,肆意践踏他人的尊严。 

(2)新媳妇的变化源于对通讯员的深入了解,尤其是她知道了通讯员牺牲的过程。通讯员勇敢、无畏生死、无私为他人这样的品质深深震撼了新媳妇。新媳妇精神成长的标志,由舍不得借新被子到用新被子温暖着即将埋葬的通讯员。香雪的变化源于她获得了进入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——塑料铅笔盒,更源于她内心对家乡台儿沟质朴的情感。香雪变化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对台儿沟的富强有了自觉的责任担当——“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……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”。她们都走出了小我,把目光投向了他人或社会,抛开个人的物质需求转为关注他人的需要。 

(3)类似的物品或细节还有“发卡、花色繁多的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”“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”“皮书包”,还有“两顿饭”与“三顿饭”,等等。 

(4)如文工团员“我”,“我”对生活观察细致,对他人体贴入微又不失俏皮机敏。该项写作任务的难点在于达成“激发同龄人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”的写作目的。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,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不是一件难事,难在感染同龄人;写一段话要容易一点,创作诗歌更难。教学时,可以根据学情适当调整。 

环节三   比较·反思:他们的世界离我有多远?(2课时) 

第 6—7 课时 

任务4:阅读这个单元的诗文,理解“他们”与世界的关系,感受不一样的青春价值。 

(1)再次阅读五首诗歌与两篇小说,梳理诗人、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或状态。尝试参考以下维度:主动/被动、短暂/长久、辽阔/狭小、浅表/深入、奋斗/妥协、付出/获得、实用/审美,等等。 

(2)再次选择这七篇作品中几段文字,用心阅读,或独自朗读,慢慢体会不同连接方式或状态带给读者的不同感受。想一想,你与哪些连接方式更容易共鸣? 

说明: 

该任务旨在整合整个单元文本,回应单元学习主题“青春的价值”,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“我是一个怎样的青年”“我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青年”等问题。 

毛泽东看到的是辽远的时间与空间,主动投入自然,主动改造社会;郭沫若的视点聚焦在地球边上,“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”,讴歌巨大的伟力;闻一多吟诵燃烧的红烛不怕痛苦主动为世界创造光明;昌耀描写攀登者艰苦卓绝地征服高山,在攀登受阻、身体精神到达极限之时获得顿悟;雪莱借助不同时空中繁复的事物歌颂纯美、圣洁的云雀,抒发对欢乐、光明、自由和理想的向往;《百合花》中的新媳妇、《哦,香雪》中的香雪身处有限的时空,但也由被动转为主动,由注重个人的、实用的生命状态,一步一步走向关注他人的、审美的人生状态。 

任务5:查阅资料,合作探究,理解作者的精神追求,感悟责任担当的价值。 

(1)小组合作,搜集作者谈创作经历或文学主张的文章,或搜集权威研究者重要研究文章,进一步研读本单元七篇作品中的一篇,理解作者创作该作品的人生寄寓与价值追求。 

“我写《百合花》的时候,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,社会上如此,我家庭也如此。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,我无法救他,只有每天晚上,待孩子睡后,不无悲凉地想起战时的生活,和那时的同志关系。”—— 茹志鹃《我写〈百合花〉 的经过》(茹志鹃《残云小札》,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)

(2)回顾前面所学,思考与世界连接的不同方式对于个体的意义。例如,香雪换到塑料铅笔盒之后打量故乡时候的心理,“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”,我们可以有哪些理解?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? 

(3)小组分享研究成果,课后阅读《毛泽东诗词》《论语》等书籍,整理其中关于理想追求、人生价值的精彩表达,并汇编各小组探究成果。 

说明: 

该任务旨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,让学生借助互文性阅读,深入体会作品的主旨意蕴,体会青春的价值在责任担当中、责任唤醒之后绽放光彩。互文性阅读的学习资源要有典型性,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。 

环节四  抒发·建构:我可以成为怎样的青年?(2课时)

第 8—9 课时 

任务6:发挥想象写一首诗,抒写你对高中生活的思考与期待,也可以围绕你与世界连接方式这个话题写一首诗。 

可以选择某首诗歌仿写;也可以借鉴本单元诗歌在意象选择、组合等方面的手法,自主写作一首诗。 

注意: 

(1)努力创造体现你个人感悟的独特意象; 

(2)反复提炼语言,在炼字炼句上多探索,如用近义词替换,在比较鉴别中找到恰当的表达。 

在创作过程中,可用表3评估和推进写作。 

说明: 

该任务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性、凝练性,感受挑战自己语言表达极限带来的乐趣。在推敲表达、创作诗歌的过程中,反思自己的生命状态,追问自己的人生价值,懂得青春时代是自己生命的黄金时期,青春的风采将照亮未来的行程。 

任务7:分享各自创作的诗歌,借鉴同学的写作经验,修改完善自己的诗作。课后将本单元不同时间的写作成果,包括关于诗文中的“他们”和现实中的“我们”等所有写作成果汇编成为班级第一本文集。 

说明: 

该任务重在激励学生探索,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一词一句,理解“立言即立人”。同时,引导学生主动分享,热情欣赏同伴创作的诗歌,在分享中理解同学,并能互相激励,共同成长。汇编班级文集需要编辑小组,需要为文集分专栏、拟栏目名称与文集名称,这个过程就是真实的语言实践过程,在编辑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品质、思维品质、合作精神等必备品格都能得到锻炼,文集将个人的、零碎的习作(包括片段写作)汇集,形成集体的、结构化的整本书,对个人、对班级、对学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。 

在编辑班级文集过程中,可用表 4 评估和推进学习。

——《语文学习》2022年第3期

《语文学习》订购详情:

《语文学习》为月刊,每月上旬出版,每期88版,共12期。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,为您提供国内顶尖语文名家的最新作品,呈现语文教育的最新思想。您可以通过邮局订阅;也可以长按下方的“二维码”,进入“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舰店”购买。

每期定价:9.00元;全年定价:117.00元(含高考增刊一期)

邮发代号:4-253

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001-8468

国内统一刊号:CN 31-1070/H

编辑部电话:021-64373598

投稿网址:yuwenxuexizazhi@163.com

《语文学习》编辑部地址:上海市闵行区号景路159弄C座

声明:本站资源来自会员发布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,不代表本站立场,仅限学习交流使用,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,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。 如有侵权争议、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! 请用户仔细辨认内容的真实性,避免上当受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