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我国著名的数学家,我们首先会想起华罗庚,他是我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,在我国众多数学大家中,华罗庚无疑是最出色的成员之一。虽然华罗庚的文凭不高,仅仅是初中毕业,但世界数学界对他的评价非常高,如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:“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,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”。
华罗庚不仅自己是一名出色的数学家,而且他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数学家, 陈景润就是其中的一位。华罗庚与陈景润的关系好比伯乐与千里马。俗话说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,因此陈景润能被我们熟知,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华罗庚。
遇到伯乐的陈景润
陈景润1933年出生于福建,家境贫困,因为父母生了许多孩子,再加上那个年代基本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,因此陈景润的童年过得十分艰苦。
好在陈景润非常懂事,从小就承担家里力所能及的家务事,主动帮助父母减轻压力。庆幸的是,陈景润的父母有远见,认为孩子读书才有出息,因此即便家里很穷,吃不饱饭,但还是坚持让孩子们受教育,因此陈景润从小就有书读。
陈景润的学习成绩虽然很好,但为人少言,性格比较孤僻,或许这与他家庭条件有关,不善于与人打交道。由于陈景润在学校为人比较和善且寡言,因此遭到了不少同学的欺负。陈景润在那样的环境下,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平日里他不和他人打交道,一有空就专研数学。
初中毕业后的陈景润,在高中遇上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伯乐,并非华罗庚而是沈元。沈元是留学西方的高材生,是陈景润高中时候的老师。陈景润凭借他独特的数学天赋,引起了沈元的注意。
在沈元的帮助下,陈景润解决了许多数学上不懂的难题,为了培养陈景润这位难得的数学天才,沈元单独给他开小灶,有时候会私下教他。在高三那年,陈景润凭借优异的成绩提前考入了厦门大学。
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,陈景润意外地发现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学术《对垒数素论》存在着一些错误。出于对数学真理的探究,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信,表明了他《对垒数素论》中某些错误的地方。
华罗庚看到了这封信后,他对陈景润刮目相看,觉得他是一个数学天才,并没有因为陈景润指出他著作的错误而对他不满。华罗庚觉得国家缺少数学人才,特意把陈景润从厦门调到了北京参加研讨会,最终在华罗庚的推荐下,陈景润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工作。
值得一提的是,陈景润早年在厦门大学毕业后,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教书,但他不善于交际,缺乏平常的讲话练习,导致陈景润口齿不清晰。因为这个原因校方让陈景润“停职回乡养病”,要不是华罗庚的帮助,恐怕陈景润很难回到北京,更加难以进入中科院。
在中科院工作的陈景润,在数学书造诣颇深,发表了(1 2)的详细证明,这在数学历史上是一次伟大的贡献,(1 2)的详细证明在国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,在国际上被称为“陈氏定理”,写进了各大发达国家数学的数论书中,这是中国人在数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。
与女军医喜结良缘
陈景润专研自己的数学,他的终身大事一直没有考虑,导致他年龄大了还没有自己的媳妇。不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,他认识了一个与她相伴的人生伴侣,一位女军医由昆。
有一次陈景润生病住院了,医院让由昆来照看陈景润,没想到陈景润看到由昆后,从前他寡言的性格一下子变了。陈景润主动打招呼,而且还非常客气的请由昆坐坐,两人就开始很随意地聊起来了。
医院看到由昆与陈景润的关系比较好,话也多,就专门让由昆负责照看陈景润了。两人共处的时间长了之后陈景润打听了由昆的私人问题,比如家在哪里,有没有男朋友,由昆也照实回答,说没有男朋友,还早呢。
陈景润在得知由昆没有男朋友之后,对她展开了追求,两人平日里都待在一起,陈景润对由昆嘘寒问暖,由昆对陈景润也印象不错。两人在组织的撮合下,最终结了婚。那时候陈景润已经47岁了,由昆才29岁,两人的年龄差距相差了十几岁,但两人彼此之间有感情,日子也过得很幸福。
婚后由昆与陈景润生了一个孩子,出于对妻子的尊重,陈景润想让孩子姓由,但由昆婉拒了丈夫的好意,最终在一番协商之下,孩子叫陈由伟,两个姓都加在一起,“伟”字希望这个孩子也能为人类做出伟大的贡献。
陈景润由于年龄比妻子大了十几岁,再加上不幸被撞了两次,得了帕金森氏综合症,此后经过上级认可,由妻子由昆在家照顾,其军籍和升级渠道都保留,此后一直到陈景润去世前,妻子由昆一直照顾他。
陈景润的儿子现状如何?
陈由伟在母亲由昆的照顾下,逐渐长大成人了,经过精心培育,陈由伟留学加拿大,选择了商务专业。不过后来陈由伟也和他父亲一样,喜欢上了数学,学习了应用数学专业。在国外,陈由伟从来不说自己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,因为陈由伟不想因为父亲的光环受到关注,他要凭借自己的实力,赢得大家的认可。
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,他为世界的数学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。对于陈景润来讲,他是幸运的,他在读书和工作时,都遇上了赏识自己的伯乐,这是许多人才非常渴望的事情。
现如今,我国人才其实有很多的,分散在不同地区,只是缺乏那些发现他们的伯乐。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人才能被国家发现,把他们培养好,相信在未来的不久,我国的顶尖人才能为我国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。